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

初夏澎湖(下)


    從七美回到了馬公,雖然逆風行船令我這陸上動物十分震驚,但努力撐住的結果,總算平安度過。
    接著進行馬公市內的參觀,澎湖天后宮供奉媽祖,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廟宇,建於何年何月已不可考,關於天后宮最早的記載出現於西元1604年(明萬曆32年),那年,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兩艘船登陸澎湖,並向福建提出通商的要求,明朝便派沈有容率大批船隊前往澎湖,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司令官韋麻郎在天后宮談判,當年底,荷蘭人便離開了澎湖。
    天后宮位於馬公的鬧市之中,廟宇雖不大,但雕鏤細膩古色古香,是頗具歷史價值的建築。

    廟埕前的照壁畫著一幅麒麟,用色及造型是典型的民俗風。

    前殿的屋脊上,正中央的雕塑為「龍馬負圖」,兩旁為雙龍剪粘,再兩旁則為「鯉魚吐水」,生動精美,色調雅致。

    依據風水地理的說法,建築的兩旁各為龍邊及虎邊,寺廟裡依慣例在龍邊壁堵畫龍、虎邊畫虎,這裡的龍造型很獨特,部分出現部分隱沒的表現手法很罕見。

    而虎邊的老虎則畫得有點像猴子,據說是因為畫師從沒見過老虎,全憑想像揣測才創造出如此特殊造型。

    木造的後殿經歲月的洗錬,散發出古色古香的美感。

    當年,沈有容退荷蘭軍的事蹟被刻在了石碑上,號稱「台灣第一古碑」,碑上有字「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」,置於天后宮後殿內。

    媽祖廟旁有一條熱鬧的中央老街,賣些特產紀念品,是遊客逛街的好地方。老街旁有一堵殘破的老牆,這也是列為古蹟的一幢建築。



    市井鬧街中有一口著名的「四眼井」,據說開鑿於明朝中葉,有四百餘年歷史,口徑有1.4公尺寬,為了維護汲水安全及秩序,便在井上舖設了石板條六片,並挖鑿了四個井口。

    澎湖的海產新鮮肥美,第三天一早,我們便漫步到港邊去逛漁市,港口的漁船上正忙著卸貨。


    漁市裡人聲鼎沸,地上擺著一簍簍的魚貨,交易正熱絡。




    澎湖跨海大橋是連接白沙和西嶼兩大島的橋樑,民國59年首建,使澎湖地區的交通大為改善,民國73年因舊橋老舊改建。
跨海大橋工程進行之時,海流湍急,潮汐變化迅速,工程艱鉅,冬北季風來臨時,施工越發困難,犧牲了好幾位工作人員,如今乘車便利來往於橋上,當感念前人建設的艱辛!




    位於西嶼鄉竹灣村的大義宮,供奉的是關聖帝君,廟埕前有一尊揚蹄的金色駿馬,傳說這駿馬會在深夜裡到處趴趴走,於是又塑了一尊馬僮牽著牠,防止牠亂跑嚇著了人。

    金碧輝煌的大義宮目前正在整修當中。

    我們從廟旁的階梯進入廟中,再走入地下室,這裡有一座曲曲折折以咕咾石建構的蓮花珊瑚洞,內有一座水池裡畜養了好幾隻海龜,記憶中,在碧藍海洋裡舒展四肢悠游千里的海龜總是令我深深著迷。

然而,這些在不見天日的混濁水池中侷促地游泳的海龜,完全沒有在海洋中自由自在的英姿,情不自已地為關在牢籠的牠們感到悲哀,大海才是牠們真正的故鄉!
    照片拍得很糟,但還是放上來了,因為實在不捨這些可憐的海龜們…!

    在跨海大橋旁的小門嶼,有一處自然景觀「鯨魚洞」。
    在下車步行前往鯨魚洞的途中,看見路旁的柱狀玄武岩,紋理分明。


    澎湖開發的時間比台灣早了幾百年,從民居的建築就可以發覺此地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    這座面向大海的房子,洗石子牆面有著色調和諧的裝飾,圖案精美的花磚欄杆,還有院落,住在這樣的房子裡,精神上必有著怡然的享受。

    這裡終年風吹日晒,有著海蝕的地形,紅土上舖著綠色的植被,景色透露著強韌的生命力,大自然野性的美。


    遠遠望見鯨魚洞矗立於浪濤間。

    鯨魚洞原是一處玄武岩的岬頭,上層為柱狀玄武岩,下層是砂頁岩,因長期被風與浪的侵蝕,砂頁岩因而被淘空,上層的玄武岩崩落,形成一座拱門,形似鯨魚,故稱「鯨魚洞」。


    眼前的景象就是鯨魚洞持續被風浪侵蝕後,頂部的玄武岩拱門崩塌了就變成這付情景。


    看完了鯨魚洞漫步走回車上,一路欣賞小門嶼的風景。



    位於西嶼鄉的二崁村於民國90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傳統聚落保存區,這裡的古厝經過了一番整理修復,整體的狀況比望安花宅要好得多。
    進入二崁聚落之前,先看到了這間灰牆灰瓦的小屋,建築很有澎湖味。

    經過用心整修的房子很新很漂亮,但也缺乏古聚落的滄桑感。

    這間宅第裡頭是做香的,院落裡適性地擺著一些咕咾石及鍋碗瓢盆,紅瓦片上以書法行雲流水地刻著「褒歌」,澎湖在開發上比台灣早了三百多年,獨特的人文歷史與艱困的自然環境,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及思想,這些都反映在他們的褒歌當中。



    窗戶泰半砌成花紋圖案或是吉祥的字(例如:囍),一方面可防盜又兼具美觀。

    瀟灑的書法對聯更憑添書香氣息。


    紅磚牆上掛著一幅手繪在瓦片上的二崁古地圖。

    寫在瓦片上的褒歌,圖文並茂地反應出尋常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樂。

    聚落裡的重重宅第已發展成了各項當地特色的展覽館,眼前這家是中藥紀念館,面積雖不大,但閩式建築風格予人親切感,難怪有許多人嚮往住在古老的三合院裡,那是蘊藏著悠遠文化與天人合一的建築。



    這座褒歌館建得美侖美奐。

    我喜歡參觀聚落,穿梭在巷弄中,悠然地欣賞民居,觀察當地居民的生活,他們的生命與感情就融合在一磚一瓦之中,就像讀一首在地的詩一般。






    一石一木,一件驀然映入眼簾的石雕,每一幕景象都流露著澎湖的風情。


    陳家古厝是二崁古厝的代表,西元1910年,陳家二兄弟移居台南,經營中藥致富後,回到家鄉將原有古厝擴建,建築採中西合璧,格局豪華,目前已列為縣定古蹟。

    在澎湖所參觀的最後一個景點是「通梁榕園」,位在白沙鄉通梁村保安宮前的廣場,這棵古榕樹齡三百餘歲,氣根近百條,這些氣根垂到地面又長成了樹幹,於是支撐起廣達二千多平方公尺的樹蔭,樹下有石椅供人休憩乘涼,樹頭的地方立著紀念碑,奉為樹神。




    樹下廣場上,有一隻漂亮的公雞似乎頗有靈性,走來走去向遊客撒嬌討吃的。

    結束了澎湖的旅遊,搭船回航布袋港,船側風而行,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大幅度搖晃使得船上的人近八成陷入暈船狀態,而本人呢?出海不到十分鐘就開始大吐特吐繳械投降,一路也不知吐了幾回,一直到船要靠岸了,仍覺得自己的三魂七魄還在游離狀態收不回來。
    也因著回程搭船的痛苦經驗,使得這趟澎湖之行顯得更加難忘,所以,無論如何都要把遊記寫下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